于都县历次人口迁入情况 看到的必须转发!
1975 年、 1982 年分别在禾丰上富塘、小溪大岭背发掘的古遗址表明,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于都这块士地上生息。之后,迁居于都的客籍户越来越多。据今存的族谱记载和于都县地名普查资料,居住在于都县境内各姓的祖先,大都是自唐以来北方南迁的客籍人。南迁的先民中,极少直接迁居于都,多数是几经周折后,定居于都。
唐代,刘姓从广东迁居曲洋伍百口、从吉水迁居宽田山下,巫姓从福建迁居利村石下,张姓从福建迁居祁禄山上岭岗,陈姓从兴国筲箕窝迁居汾坑富竹坑、从福建迁居祁禄山大坝,林姓从广东迁居曲洋坝上,罗姓从广东迁居马安大螺,钟姓从兴国竹坝迁居银坑贯前,曾姓从吉安迁居曲洋小源,谢姓从永丰明德迁居曲洋牛湾形,蔡姓从浙江肖山迁居梓山蔡屋,谭姓从宁都斫柴岗迂居葛坳潭布,藏姓从兴国迁居宽田社下。开元间(713-741年),于都(含今瑞金、会昌)有户数3000以上。
宋代,王姓从福建漳州迁居马安阳帮,方姓从兴国迁居仙下石岗围,邓姓从广东梅县迁居祁禄山邓屋,石姓从兴国迁居桥头盘坑,冯姓从广东湖江迁居葛坳大田,朱姓从兴国竹坝迁居桥头珠村背、从婺源迁居仙下下围、从万安迁居梓山田心,刘姓从宁都迁居仙下三贯,杜姓从广东迁居罗坳腰带塘、从安远迁居罗坳坝上,杨姓从广东迁居罗坳孟口,李姓从广东汕头迁居桥头东山,肖姓从泰和七星坳迁居葛坳李安洞、从赣县信丰江迁居段屋胡竹尾、从万安兰田迁居西郊上王子龙,吴姓从广东迁居罗坳腰带塘,何姓从广东兴宁迁居盘古山何屋,沈姓从瑞金荣存的坑迁居仙下沈屋.罗姓从宁都大古迁居银坑圩,钟姓从兴国竹坝迁居小溪下双坑,袁姓从广东迁居葛坳山家村、小水,黄姓从兴国迁居岭背禾溪,彭姓从宁都迁居仙下吉村,葛姓从金溪迁居葛坳葛庄排,温姓从福建虎井迁居银坑中心煅、从广东石马迁居罗坳案湖,谢姓从兴国竹坝迁居岭背肖屋,赖姓从会昌龙华迁居于阳江背。元丰间(1078—1085年),全县户数4000以上。淳熙八年(1181年),主、客户数37500,口数48944。宝庆二年(1226年),户数37105,口数58783。
元代,王姓从兴国竹坝迁居车溪大丘脑、上潮屋,刘姓从广东兴宁迁居岭背下村庙、从泰和迁居宽田龙潭面、从广东迁居宽田龙泉迳、从万安迁居梓山土墙背、从赣县小汾迁居小溪安塘里,孙姓从泰和迁居西郊孙屋,李姓从福建上杭迁居岭背禾溪、小溪羊石下,肖姓从会昌白鹅迁居段屋大岭背,邱姓从广东长林迁居盘古山鸭子店,邹姓从山东迁居仙下邹坑、从瑞金武阳梅迁居黄麟庙下,张姓从广东迁居银坑缶並丘、从福建上杭迁居岭背南坑、从广东嘉应州迁居宽田岽脑、从万安迁居西郊曹屋,陈姓从广东汕头迁居黄麟太南,段姓从泰和迁居段屋杜田,袁姓从赣县黄婆地迁居祁禄山马岭,凌姓从寻乌迁居银坑安子前,谢姓从广东迁居高龙下天井、赖姓从福建迁居汾坑咸水、利村赖屋,蓝姓从赣县大田迁居祁禄山老村,蒙姓从安远龙华迁居盘古山老星下,欧阳姓从泰和马家洲迁居梓山欧阳屋。
明代,先后迁入于都定居的约200户。主要来自广东、福建、江苏、四川、湖南、广西和本省的万安、兴国、泰和、瑞金、赣县、安远、宁都、会昌、乐安、吉安、吉水、水丰、寻鸟、信丰、定南、遂川、永新、南丰、广昌等地。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全县户数3911,口数16698。弘治五年(1492年),户数1670,口数6679。万历十一年(1582年),户数2176,口数5604。
清代,由广东、福建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四川和本省的兴国、瑞金、宁都、泰和、安远、会昌、赣县、寻乌、万安、吉水、信丰、永丰、吉安、乐安、石城、抚州、遂川、大余、南康、龙南等地迁居于都的300多户。顺治八年(1651年),户数1658,口数5178。自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颁布“凡滋生人丁,只书其数,永不加赋”的诏令后,人口逐增。雍正十年(1732年),2484户,8840人。乾隆五年(1740年),8600户,78050人。乾隆三十五年,26300户,180780人。嘉庆二十二年(1817年),38800户,302583人。道光三年(1823年),46107户,318100人。同治十年(1871年),46850户,359550人。
下载村网通APP,做新型职业农民
点赞
2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相关热词搜索:
声明
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